/ 投资杂谈 / 12浏览

习得性无助:心理学视角下的挫败与绝望

当人们反复尝试某一件事情均无法取得成功的时候,人们就会形成一种定向思维“我的努力是没有用的,即使我累死都不能改变结果”。于是人们会选择什么也不做,接受目前的困境。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关于“习得性无助”的理论为我们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这种挫败感和绝望感。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理论(learned helplessness theory)是指当人们都有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当他们控制环境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失败后,就对控制环境并且达到目的产生无助感或绝望感,而且当他们处于其他的本可以控制的环境中时,也不再努力去控制。

马丁·塞利格曼在无助感理论中对无助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说明。根据他的理论无助感产生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一

在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不可控状态”中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

阶段二

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这时人会感到自己的反应和结果没有关系,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认知。

阶段三

 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结果不可控”的认知使人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感到无所适从,自己的反应无效,前景无望,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也就是说 :“结果不可控”认知和期待使人产生无助感。

阶段四

动机 、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严重影响后来的学习。 

习得性无助的特征

  1.   消极预期:期待自己在将来的任何努力都无法带来正向改变。
  2.  缺乏动机:失去行动的兴趣和动力,因为认为任何尝试都是徒劳的。
  3.  学习困难:即使出现改善的可能性,也无法学习新的适应策略。
  4.  情绪困扰:感到沮丧、焦虑和无助,可能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

对抗习得性无助的方法

01、认知重建

学会检查失败的原因,是否总将一时的困难放大成了永久的困境,是否总在结果出现前就提前给自己判了死刑。客观地分析失败的原因,是方法不对,还是缺乏经验等等。正确认识错误,对症下药地改正,就不会消极地自我怀疑,敢于应对困难

02、改变归因方式

归因理论认为,当我们把失败归因为自身的、普遍的、稳定的因素时, 就容易产生无望感,也容易放弃努力。比如认为自己就是天生情商低,不善于沟通。而如果我们改变归因方式,试着将失败归结于自己的动机不足,也许能够对未来产生积极的期待。

03、激活信心   

做擅长的事情,一点点收获自信心。比如,制定一个简单的,可以轻松实现的小目标,从成功完成一件事情中获得信心,之后再慢慢尝试更难的事情。

04、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如果你还是沉浸在这种绝望和无助感里,自认为无法自救,那么你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与你建立起的关系,会给你一种安全和稳定感。

05、再尝试一次  

给自己尝试的机会,将困境具体化,问自己:我到底遇到了什么困境。目前这种情况下,我还可以做些什么。

06、经验总结 

认识到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从中提取教训并积累经验。

写在最后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在这个春天,我们一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愿我们都能勇敢肆意,野蛮生长,长出内心强大的自我。

https://mp.weixin.qq.com/s/CMM11RZJW1U2UYf51xOLAw

0

  1. This post has no comment yet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