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杂谈 / 47浏览

“火鸡科学家”背后的哲学危机

《三体》故事的开头,“科学边界”用火鸡科学家与农场主的寓言,间接引发一批优秀的科学家离奇自杀。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寓言虽然确实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发性,但充其量也就是哲理小段子,科学家们也实在忒脆弱,怎么听了以后个个就要死要活了呢。事实上,这个寓言的背后,是哲学史上一次重大的危机和转向,大刘把一个哲学危机的导火索用在了科学上,某种程度上说,也算是变相的降维打击了,科学家们扛不住也算正常。

图片

《三体》火鸡科学家

火鸡科学家与农场主的故事,最早是20世纪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讲出来的,用它来解释“怀疑论”。而最初持“怀疑论”观点的,是罗素所推崇的另一位英国18世纪的哲学家,休谟。休谟提出这个怀疑论非同小可,一度动摇了当时整个哲学的根基,影响还真是不小。

事情还要从17世纪的笛卡尔讲起。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大家都知道,近代哲学的开端,奠定了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笛卡尔同时是一位数学家,所以在他的思维里,任何理论都需要有一个逻辑推导的过程,也就是因果律,由因推出果,果再成为它的果的因。那么哲学和数学一样,必须由那些不证自明的公理开始,推导出所有其他的定理。所以,他开始苦苦思索这样的公理到底是什么?最后,他成功了,他发现无论如何,我现在正在思考问题这件事是不容质疑的。而且这个“思”,可不是一般的吃喝拉撒的活动,它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怀疑的过程、自省的过程,所以,由它推导出来的这个“我”,不是笛卡尔个人,而是“人”这个主体性的存在。这样,有认识的起点,有严密的理性逻辑,一个完整的理性体系就成为了可能。当时的欧洲,神学家马丁路德目睹教会的黑暗和腐败而“揭竿而起”,他提出每个教徒都有权利直接接受上帝的启示,这就是新教改革,动摇并削弱了教会的力量。但同时,人们也因此迫切需要一种与神沟通的工具,也就是自我思考、推理的方法,笛卡尔的理论,正逢其时,因而迅速被传播和信任。当时的人们坚信,有了这一利器,就一定能获得世间真理,这样的真理,既包括我们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也包括人类社会应该有的那些善的东西,也就是道德律。理性,既能一探世界之究竟,也能一窥道德之至善,这原本是人类十分自然本能的思考方式。

图片

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三体》中,人们常拿来秀优越感的一段对话,也就是常将军亲审叶文洁的最后一段对话:

审问者:你了解三体文明吗?

叶文洁:不了解,我们得到的信息很有限,事实上,三体文明真实和详细的面貌,除了伊文斯等截留三体信息的降临派核心人员,谁都不清楚。

审问者:那你为什么对其抱有那样的期望,认为它们能够改造和完善人类社会呢?

叶文洁:如果他们能够跨越星际来到我们的世界,说明他们的科学已经发展到相当的高度,一个科学如此昌明的社会,必然拥有更高的文明和道德水准。

审问者:你认为这个结论,本身科学吗?

叶文洁:……

觉得,叶文洁连这都想不到,实在和书中洞见深远的人设相去甚远。但其实,和笛卡尔一样,叶文洁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秉承着理性主义传统的老派科学家,在直觉上,她就是相信理性可以让科技昌明,也能让道德完善。而且,尽管也许确实存在个别反例,但总体而言,人类文明史也确实呈现着这样的规律。所以,叶文洁的沉默,并非无言以对,更多的是“不解释”。

说回哲学史,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在欧洲大陆,一时间风靡于世,人们欢呼雀跃。但在隔海相望的英国,却有着不同看法。法国人擅长数学和形而上学,笛卡尔以类似数学的逻辑推导,构建理性主义的大厦;但英国人保守务实,有经验主义的传统,更相信眼见为实首先对笛卡尔表示不以为然的是伟大的牛顿,同为数学家出身的他,却对脱离实际的单纯理性瞧不上眼,他认为数学的计算只有符合实际的验证,并且用来解释实际问题才有意义。他的旷世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是这种实验主义精神的体现,他不仅发明了微积分,还用这种工具,解释了日常物体和宇宙天体的运动规律,开创了物理学。不过,牛顿的工作,客观上反倒是进一步让人们看到了理性的威力,强化了人们对理性主义的信心。真正给理性主义以沉重打击的,是若干年后的休谟。

图片

年轻的休谟,犹如“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问了一个看似愚蠢,实则细思极恐的问题:“因果关系也许是存在的,但有什么证据能证明它们是必然的呢?” 他举了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太阳照在石板上,石板会变热,但问题是如何证明这是必然的?我们相信这一规律,无非是我们无数次观察的经验总结,但这并不能保证下一次。几百年后的我们,看到这一问题,也许会给出看似严谨的解释:热量的传播方式有三种,太阳照到石板上属于热辐射,太阳光以电磁波的形式到达石板,而光的波粒二象性使其又以光粒子的形式激发石板的分子运动加剧,表现为石板的温度上升。但是,休谟会微微一笑:管你波啊粒的,你说的这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归根到底还不是做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归纳出来的,说白了还是对经验的总结,无非是把一个实验拆分成无数的小实验而已。

图片

爱丁堡著名的休谟雕塑

休谟的质疑,让当时的思想界顿时哑口无声。其实稍微想想就会发现,这一质疑是很难反驳的,除了数学是纯抽象的,不需要现实的观察和验证(但是如我们之前所说,后来,就是罗素提出的悖论,动摇了数学的理论体系),其他但凡涉及现实世界,都无法幸免于难。这正是火鸡科学家这一寓言的由来,你以为你找到了真理,而且做了几十上百次的实验,但这根本无法保证永远复现。所以,后来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就说过:“科学的目的,本质上是证伪,而非证实”。

不仅如此,沿着这一思路,休谟很快就把理性能推导出道德这一理想一并打破。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How to derive Ought from Is?”。有了上面的论证,我们就不难理解这句话,人类历史的所有都只是Is,我们怎么可能从这些Is里去推导出Ought呢?

有意思的是,休谟的质疑,如此难以反驳,据说就连休谟本人苦思冥想都不得其解,以至于他自己不停给自己开脱,做人嘛,应该开心一些,洒脱一些,喝喝咖啡,少想点这种烧脑的问题。可是,常常咖啡喝着喝着,又不甘心起来,回家继续想,但始终没有答案。

我们再稍微说一说这场危机的解决。正是休谟的质疑,逼出了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一位德国的年轻人,在看到休谟的理论后,深受震撼,他说:“休谟把我从独断论的迷雾中拯救出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康德。不知道是胆怯,还是致敬,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直到休谟去世5年后,康德才开始公开他的回应,著名的三大批判。大概是目睹了此前一批批哲学家对休谟问题的束手无策和苦钻牛角尖,康德跳出了他们的思维定式,来了一次超级反转。理性主义和怀疑主义,共同点在于,他们始终纠结于人应该如何认识客观世界,也就是主观去对齐客观。这条道休谟的质疑几乎就是叹息的墙壁,于是,康德说,既然思想的是人,观察的是人,提问的也是人,那为什么不是客观来对齐主观呢?于是,他定义了一套先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他的理性框架,最后给出解释,为什么运用理性认识的世界是正确的,那是因为理性本身就符合人的思维模式。所以,康德说,人是尺度,人是目的,主体成了中心,客体围绕主体。其中,“人是目的”响彻至今,它已经带有价值判断的意味了,这也其实就回答了休谟的第二个质疑。

图片

 康德

实事求是的讲,康德的回应,不算是对休谟问题的正面解决,而是用一种高超的哲学技术处理,绕了过去,但这无意间引导了西方哲学的一次大转向,称为哥白尼,也确实不为过。哲学史对康德的评价是,他就是沙漏的颈,在他之前所有的哲学思想流向他,他之后所有的哲学思想由他而来。

还是要致敬一下刘慈欣,很显然他是了解休谟、康德的。

最后一个问题,这些和周易有什么关系呢?篇幅所限,我们放下一篇探讨。


 胡说易通 2023-02-12 07:30 发表于上海
https://mp.weixin.qq.com/s/SxjDoX0ZI-uy76Us_imrFg

0

  1. This post has no comment yet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